小区里有一位老人说他孙子得了多动症,具体表症是坐不住,据他说,孙子特别淘气,连吃饭和学写字都要动,长久下去,怕上课时也坐不住。于是,他们上了医院,为多动症的孙子开药,还说是治疗多动症的药。
老天!是药三分毒,何况是针对清纯的孩子,何况是心理治疗方面的药,对神经系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伤害作用,本来活泼聪明的孩子,也许就会因此而使性格遭到破坏。也许在吃过药后,他有可能真的坐住了,不再爱动了,可那个活泼、聪明、生动的能量被限制了,那么今后,就别指望他再有什么创造和创业能力。
有人为一只多动的狗吃治疗多动症的药,几个疗程后,狗安静了下来,但各种生命指数明显降低,特别是生育能力和反应能力。
为什么一定坐得住呢?为什么吃饭时就不能动呢?为什么淘气就一定不对呢?那些所谓的规矩就一定正确吗?有些陈规陋习,就不扼杀人性吗?
孩子,特别是男孩子的精力都非常充沛,手脚爱动正是他们健康、生动和勇敢的体现,这些特征如果得到有效扶持和引导,都有可能发展为创造能力和冒险能力,比如李连杰,正是因为从小母亲没有限制他动,才成了今天的功夫巨星;成龙,父母也没因为他连一年级都没上下来而逼迫他非坐得住不可,相反,父母发现了他爱动,非动不可,才送他到了体校;还有菲尔浦斯,从小也被医生诊断为多动症,妈妈也逼着他吃了4年的药,只是在11岁时,他决定再也不吃了,而且在教练的劝说下,妈妈才暂时放下让儿子成为律师的心愿,答应让他练习游泳,而那个所谓的多动症一到水里,就是运动能量,那么,他在北京奥运会的游泳比赛中夺得八项金牌也就不奇怪了。
干吗非让孩子成为大人们希望或认为的那个样子呢?有一个儿童从小特别爱动,家里简直没有下脚的地方,父母为此十分焦虑,就把他送进教会学校,让神父严加管教,谁知神父并没有管教他,只是每天给那个孩子一些纸张,让他把多动的能量发挥在绘画上面,而当这个孩子长到20多岁时,他的作品已经风靡欧洲,他就是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毕加索,一个曾经的多动症儿童。
还有一个多动症儿童,上课根本坐不住,还逃学,成绩一直在全班倒数之列。他不仅上课坐不住,平时多动也是出了名的,甚至有一次,母亲看见他趴在鸡窝里,学着母鸡的样子孵蛋。
可正是这种好奇心,促成了他的求知欲,正是这种多动特质,使在他后天的科学试验中不知疲惫,他,就是大发明家爱迪生。
还有一个多动的儿童出生在美国,他的多动体现为闲不住,总在跳,而且手舞足蹈。有一天,当妈妈刚为他换好一套崭新的制服后,他一下子窜到院里,直到雷雨大作,他仍然没有回家,因为他特别喜欢从台阶蹦到水坑里,溅得浑身是泥,他仍然乐此不疲。
“妈妈,妈妈,你看,我跳到月亮上去了!”男孩子几乎玩疯了。
妈妈只是打开窗户看了看他,笑着说:“好吧,别忘了从月亮下来后回家吃饭。”
这个孩子当然会拖着一身脏泥巴回家,试想,如果是我们的父母会怎样做?因为,我们的父母都有一种自己的希望,并用自己那自以为是的经验,以爱的名义,以养育的条件逼迫孩子符合自己心中的那个希望,如果孩子不从,打骂和羞辱会紧随其后。
这个美国男孩儿长大后,具体说来是过了大约30年,他真的跳到了月亮上面,是的,他就是把人类的脚印第一个留在了月亮上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回到肯尼迪航空基地,记者问他此时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他回答道:“我最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吃妈妈做的饭。”
试想,如果这些儿童都被药物所治,从此真的不再多动,那么这个世界上还会留下他们的名字吗?
多动症,就那么可怕吗?干事非要扼杀孩子的习性不可呢?是不是只有坐得住的孩子才会有出息,只有老实听话的孩子才能当博士?可除了这些角色以外,就没有其它成功机会了吗?
二、让独生子女眼里有别人,培养其协作意识
那天,我们几口人坐在一起玩牌,儿子一边看电视一边出牌,而我们几个大人在一旁等着他。有时候我会说:“快出牌,别人都等着你呢。”可不一会儿,他又会走神儿,于是,我不得不用“快点出牌”来催促他集中精力。最终,我不得不把电视关上,这一下子让一边的奶奶和妈妈发作了。
他们异口同声地指责我不该对孩子如此苛刻,说玩就是玩,不必那么认真。
可在我眼中看到的并不是玩牌,就像吃饭时奶奶和妈妈为他夹菜一样,总是把最好的,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腿和香肠最先放进他的碗里。那时,她们不需要孩子替别人着想,正如同玩牌,他只顾自己看电视,只顾自己的感受,而不顾别人,这样发展下去,就不可能发展出协作关系,因为他们都已经从大人的态度里认为,一切以他为中心没什么不对,而这,不正是现在许多80后呈现出的状态吗?
独生子女,本来就没有手足关系中那种替兄弟姐妹着想的经验,加上父母又强化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那么将来,他们又怎么可能容得下别人,怎么可能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进一步,他们会分担别人的责任吗?那么有谁会同这种人合作?他们都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这就是皇帝的自称(因为他们从小就已经成为小皇帝)。
作为父亲,我如此催促他,实在也是无奈之举,另外我知道,在男人堆里,没有那么多温柔的关系,特别是合作的创业者之间,基本上没那么多废话,各种荤素搭配、冷嘲热讽、明枪暗箭及强硬的语言和情绪都有可能会在未来的日子中遇到,就像《亮剑》中的李云龙和他的战友之间,而我所在的合作团队中,那些媒体的记者、主持人,那些成功人士,在酒席上,在办公室,也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起伏情绪,没那么多好听的,如果谁承受不了,那就只能拜拜。他们许多人都和社会上的大部分成年人一样,对80后的承受能力指指点点,难道说,这些第一批独生子女就该如此被孤立吗?他们的现状,难道与从小的以自我为中心毫无关系吗?那么,又是谁造就了他们的性格,是不是缘于所谓的心疼和溺爱,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如今的步履维艰,是不是早在孩提时代就已经注定了?
但我们改变不了环境,没有办法让那些领导和颜悦色,我们只能磨炼自己的心胸,而父亲对儿子,正是这种磨炼的启蒙,如果儿子能在父亲那里适应各种情绪,那么他以后就不会太在乎上司的刁难。而关键是,我没有存心为难他,而是在他那个年龄的承受范围内,像演戏一般地操作这一切,这样就会有分寸,而不是一味地发作,其实,就像教他拳击,那么首先我要教会他承受挨打(并不是指要打骂孩子),但这种打不是欺负,只是教授,因此要点到即止,有时候也会让他摔几个跟头,但他也一定知道,那是一种爱,因为,没有一个孩子在学拳时会认为师父在存心欺负自己。
- 上一篇: 不满一岁宝宝坐飞机应注意什么
- 下一篇: 11招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