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父母,对于照顾宝宝毫无经验,这虽然看了很多书,但实战时仍然手足无措,只能依靠家里长辈的“经验”来帮忙。可是很多我们的“经验”对宝宝的成长发育是非常不好的,今天就来看看那些阻碍宝宝生长的黑榜单。
文章较长:先给大家列个目录:
黑榜1号——儿童防侧睡枕
黑榜2号——红药水紫药水
黑榜3号——骨密度检查
黑榜4号——微量元素检查
黑榜5号——牛初乳
黑榜6号——宝宝游泳脖圈
黑榜7号——儿童酱油
黑榜8号——学步带与学步车
黑榜9号——1岁以内宝宝食用蜂蜜
黑榜10号——儿童眼药水
黑榜11号——把屎把尿
黑榜12号——婴幼儿喂葡萄糖
黑榜13号——惊风散
黑榜14号——蜡烛包
黑榜15号——开裆裤
黑榜16号——发烧使用酒精擦浴
黑榜17号——烫伤后涂盐水、酱油、牙膏
黑榜1号——儿童防侧睡枕
网上有许多这种防侧睡枕头,且销量不错。但近日美国CPSC和FDA警告:不要使用这种保持婴儿特定睡姿(防扁头等)的“防侧睡枕”。该枕在过去的15年内已导致了至少13名婴儿死亡。此类睡姿定位器的卖点本是保持孩子平卧,防止侧翻后俯卧而窒息及猝死。可事与愿违:侧卧没防着,孩子无意中趴下更麻烦。婴儿最好还是去枕平卧,越简单越好,画蛇添足犯不着。
黑榜2号——红药水紫药水
红药水里面含红汞,如果透皮吸收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紫药水,如果抹在破损的皮肤上面,可能会留下斑点。
轻微擦伤的话,不需要用任何消毒剂,用清水冲洗一下就好了。出血的话,可以选择碘伏,碘伏没有刺激,相对比较安全。市场上可以买到小瓶碘伏,然后碘伏再加上外带棉签,效果较好。
黑榜3号——骨密度检查
骨密度是一项放射性检查,利用很小剂量的放射线检测骨骼密度。如果没有体重过轻、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如类固醇)以及某些疾病(如神经性厌食、风湿性关节炎、抑郁等)这些风险因素的人群,建议65岁以上女性和70岁以上男性接受骨密度检查。孩子检查骨密度的意义也不大,因为每个孩子的骨密度值是有差异的,国际上还没有儿童骨密度测量的标准数值。同时对于小婴儿来说骨密度如果是正常的,其钙吸收力就要下降,主要是被动吸收。人体对钙需要越高其主动吸收钙的能力就增强。
黑榜4号——微量元素检查
由于钙、锌、铁等元素的生理效应部位不在血液,所以检测微量元素根本没有意义。特别是检测头发更没任何科学道理。末梢血检测,不能保证取血时不被组织液稀释,所以连血液水平都不能代表。微量元素检测会引导家长过多关注微量元素,造成微量元素制剂盛行,从而忽视均衡营养,百害无一利。
盲目给孩子补微量元素的危害:1。维生素D和钙过量:高钙血症、脏器组织钙化;2。锌过量: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3。维生素A过量:精神萎靡、呕吐,严重时还可致颅内压升高,昏迷。
黑榜5号——牛初乳
牛初乳是乳牛产崽后7天之内的乳汁,属于生理异常乳,其物理性质、成分与常乳差别很大,产量低,工业化收集较困难,质量不稳定,不适合用于加工婴幼儿配方食品。儿科学家认为,牛初乳里雌激素过量,如果不能被孩子正常代谢,会留在身体里促进性腺发育,导致孩子性早熟。而且牛初乳根本没有做过多少研究,没有“找过”是否有用的证据,所以也就“没有必要补充”。
黑榜6号——宝宝游泳脖圈
现用脖圈的方式游泳孩子在水中的姿势是垂直的,背离了传统意义上游泳是水平进行的方式,容易给孩子造成错误的理解。
脖圈游泳为何不安全?1。小宝宝脖子很软,套脖圈容易伤害宝宝稚嫩的颈椎;2。脖圈是塑料的,临床有见宝宝对脖圈过敏或脖圈摩擦过度导致皮炎的;3。脖圈容易压迫气管;4。最最危险的是,人脖子上有颈动脉窦,若不小心被压到,可发生压力感受性反射,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严重者甚至休克!脖圈就有这个危险!
对宝宝来说,最好的游泳方式,是由大人抱着,用一侧前臂拖着婴儿的臀部。另一只手扶住婴儿的背部,贴紧大人身体下水。在水中,可以试试只拖着宝宝的臀部,或者双手抱住腋下,尽量让宝宝感受玩水的快乐。
黑榜7号——儿童酱油
市面上儿童酱油营养成分表上能代表盐含量的钠含量与普通酱油钠含量相当,部分儿童酱油钠含量甚至超过普通酱油。而儿童酱油的钠含量显示为 1020mg/15ml,即6800mg/100ml,而其普通酱油金标生抽的钠含量为6400mg/100ml。可见,儿童酱油比普通酱油还要“咸”。
儿童酱油的标签上,甚至有“推荐每日食用量15ml”的提示语,根据营养成分表,如果消费者遵从此推荐量,意味着孩子每天仅从酱油中摄取的钠含量就为1020mg。
而7至11岁儿童每日全部钠的适宜摄入量仅1000mg至1200mg,7岁以下儿童的钠元素推荐摄入量更是在1000mg以下,由此可见儿童酱油标注“每日食用15ml”推荐量十分荒谬。
黑榜8号——学步带与学步车
用学步带等牵着孩子走路对下肢关节发育不利。走路是自然发育过程,不应过早人为干预。
孩子长期坐学步车,他没有经受爬的训练,很容易以后引发他的感觉失调。另外,孩子坐学步车以后,他全身的重量,压在了下边,虽然他坐着,他走路,但是,他的重量压在两个双脚上,所以我们有的时候,看到孩子在坐学步车的时候,往往是马蹄足的形状走,长期下来后,一个是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下肢畸形,另外,孩子也容易养成足内翻,或者是足外翻的习惯。
黑榜9号——1岁以内宝宝食用蜂蜜
婴儿肉毒中毒极少发生在1岁以上,因其肠道内的天然微生物群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不利这些孢子发芽。婴儿肉毒中毒的早期病征是便秘,继而出现困倦、喂哺困难、肌肉普遍无力、哭声微弱。大部分患者均需接受住院治疗,但致命的情况较罕见。
仍不推荐给一岁以上小朋友喝蜂蜜水。除了奶,白水是小朋友和成人的唯一推荐饮料。建议甜饮料只是一岁以上偶尔尝尝口味。
黑榜10号——儿童眼药水
多婴儿都会有一侧眼睛内眼泪多、粘性分泌物多的现象,是因鼻泪管通畅不良所致。定时,特别是早起,用温毛巾敷眼,去除粘性分泌物。最好再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只要白眼球不红,就不要使用含抗生素的眼药水或眼药膏。按摩内眼角下的内眦也有一定效果。鼻泪管多会自身通畅,很少需手术。
黑榜11号——把屎把尿
不要给宝宝把尿,给宝宝用尿不湿就好了,宝宝慢慢会自己控制排尿的,如果老给宝宝把尿,宝宝的膀胱很难有充盈的机会,宝宝也不会有尿意,这样的宝宝可能很难自己控制小便哦!
开始排便训练的时间建议为12~27个月。孩子脊柱和髋关节等发育还不完善,长期保持“把”的体位对身体发育不利,容易造成关节松弛甚至脱位。其次,几个月大的宝宝大脑发育不成熟,吃奶后就拉,所谓“直肠子”,这时候不需定时把便。
黑榜12号——婴幼儿喂葡萄糖
常有家长抱怨几个月的宝宝不爱喝水,问能不能用葡萄糖水、果汁等有味道的水来让孩子多喝水,以免“上火”?这是家长的一个常见误区,即认为一定要多喝水才是健康。其实小宝宝喝奶为主,奶中含有相当多水分已能满足机体需要,孩子自然不喜欢再喝水。只要观察到婴儿的小便是微黄或者无色的就说明不缺水。不主张孩子喝葡萄糖水,因为孩子对甜味亲和力最强,孩子以后就不爱喝白开水了。而且葡萄糖水是含有热量的,除了糖没有其它营养,如果糖水吃多了肯定会影响正常奶量的摄入。
黑榜13号——惊风散
有些婴幼儿服用“小儿惊风散”后会显得安静、嗜睡,中医认为这是镇住了“惊”、熄灭了“风”,家长也以为是药到病除,从孩子哭闹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不由叹服中医的神奇和“博大精深”。实际上,服用“小儿惊风散”出现的“效果”正是汞中毒的症状。儿童服用含朱砂的中药后安静的表现并非安神作用,而是中毒导致的精神萎靡。
黑榜14号——蜡烛包
“蜡烛包”束缚了宝宝的身体,尤其是手和脚,使宝宝在寒冷季节可因活动减少、容易导致硬肿症等寒冷损伤;如果“蜡烛包”过紧过厚,在环境温度偏高时,可能会因为散热不及时而致体温过高,甚至导致宝宝死亡。新生儿四肢蜷曲是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的表现,不必人为地去矫正。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四肢会自然伸直。至于打蜡烛包可以防止孩子将来多动,更是没有根据的。因此,为了婴儿的“自由”和健康,还是不要打蜡烛包为好。
黑榜15号——开裆裤
生穿开裆裤,一来不尊重宝宝的隐私二来不卫生。主张宝宝小时候穿埋档裤和尿不湿,保留随时随地大小便的自由。到宝宝能表达之后,再培训宝宝自己大小便。宝宝能表达了,就开始训练她自己大小便。青春期前尤其婴幼儿女孩是外阴阴道炎相对高危人群,因为阴道和肛门很近,缺乏保护用的阴毛、阴唇脂肪垫,且缺乏雌激素保护作用。女童最好减少穿开裆裤,纸尿裤勤更换,不用刺激性肥皂,少穿紧身裤,保护好小PP。
黑榜16号——发烧使用酒精擦浴
家庭用酒精擦浴达不到理想效果,其原因是家长不容易掌握到大血管流动的部位,这样退热效果有限,反而增加孩子的寒战放射。因为酒精蒸发过程中会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使皮肤收缩出现寒战反应,更不利于体内热量散发。建议家庭内还是采用温湿敷和洗温水澡,这样比较安全。
我们建议:1、多喝水2、温湿敷3、温水浴4、体温超过38.5度要服用退热药5、最好两种退热药交替使用6、高烧三天不退,一定要看医生,不建议家长自行在家使用酒精擦拭等刺激性较大的方式给宝宝降温。
黑榜17号——烫伤后涂盐水、酱油、牙膏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烫伤烧伤是威胁很大的一种常见伤害。温度超过50°C时,在数秒钟之内即可导致皮肤严重受损。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烫伤后如何处理不太了解,使用盐水、酱油或牙膏涂抹进行救治,其实这样做反而会恶化伤情。临时所制盐水不一定是生理盐水,浓度有所偏离。并且盐水并不能起到散热作用;烫伤后也不能用酱油涂抹,首先酱油含有盐,会使创面细胞脱水收缩,加重损伤。其次,酱油不是无菌的,如果不进一步处理,有可能引起感染。再次,酱油的黑褐色覆盖了创面,影响了医生对创面深度的判断;涂抹牙膏则会让热能包裹在皮肤上继续伤害皮肤。
- 上一篇: 杜绝那些易让眼睛受伤的玩具!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