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习能力总是很强,对于大人口里说的话,他虽然不明白意思,却能有模有样地学出来。现在有一种“灰色童谣”在小孩子当中广泛流行了起来,你能听见孩子唱着那些熟悉的调调,但仔细一听却发现歌词都被改编了,着急的家长们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是打骂呢?还是耐心说教呢?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远离这些“灰色童谣”,本文希望能给家长一点迷津。
首先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个家教小故事:
明明在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从邻居的一些孩子那里学到了一些他自己根本不懂什么意思的灰色童谣,如“上学苦,上学累,上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 “太阳天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 ‘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天天不迟到。一拉导火索,学校全没了”……明明的父母初次听到明明口出如此不健康的东西,心理着实有些惊慌。于是决定禁止明明哼唱这种低俗的东西。
刚开始,明明的父母跟明明说:“唱这种歌的孩子不是乖孩子。乖孩子是不唱这种坏孩子唱的歌的。”谁知,明明竟睁着两只疑惑的眼睛,用不解的口气质问父母:“为什么这种歌不能唱?乖孩子为什么不能唱这种歌?”“因为这歌不是好歌,这歌唱出来不好听。”明明的父母只好如此笼统的答复。如此这般多次,但都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时间一天天过去,明明的灰色顺口溜仍旧时刻挂在嘴上,无论是在外面玩,还是在吃饭、洗脸洗澡的时候,明明是无时无刻不在哼着、唱着——因为他压根儿就不知道这歌谣是什么意思,他的乱哼乱叫,纯粹是一种随意的行为,完全是出于“好玩”。但是作为当家长的,或者是其他的大人,听着这种低俗的歌谣,心里一定很不是滋味。如果放任不管,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到明明的健康心灵的形成。管嘛?父母一时又没有想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明明的父母陷入了困惑和矛盾之中。在夫妻俩暝思苦想想不出好的法子的情况下,决定使用“威吓”和“封堵”的拙招。一天,正在明明唱在兴头上时,明明的父亲对明明吼道:“住口!不许你今后再唱这种难听的坏歌曲!你若再唱,就打烂你的嘴巴,把你扔到街上去,让叫花子抱去!”这时,明明的脸上写满了委屈、疑惑和恐惧,怯怯地问:“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不给我唱这些歌?为什么不给?为什么不给……”“不许唱就是不许唱,不要问为什么!”明明的父母再次高声吼道。明明被父母吓懵了,木然地看着父母。但过了几天,明明又唱起来了。
明明的父母觉得只凭简单的“威吓”和“封堵”不是好办法,那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必须另辟蹊径,想个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行。经过几天的反复思考,明明的父母觉得还是让明明明白和理解那灰色歌谣的意思,以此激起明明厌恶这歌谣的意识,让他感觉到唱这歌谣是不光彩的、是丢脸的事,最终实现明明主动拒绝和厌恶这些灰色歌谣的目的。
于是明明的父母利用双休日带明明去公园游玩的机会,给明明详细、具体的解释了什么叫“黑社会”、 “炸药包”、“导火索”和“全没了”的意思。例如, 明明的父亲开始时是这样问明明的:“乖孩子,你知道你唱的歌中的‘黑社会’、 ‘炸药包’、‘全没了’是什么意思吗?”明明想了想,摇摇头。于是明明的父亲就向明明解释道:“黑社会,是指那些专门从事杀人、放火、爆炸、抢劫、流氓等活动的人组成的团伙组织,他们这些人为了钱或者其他的目的可以随便把活生生的人杀掉,用炸药包或者炮弹把人家好好的房子炸得粉碎,把别人好好的一家人全部炸死。”明明的父亲看着明明的脸,接着问道:“儿子,你说,‘黑社会’的人好不好?你喜不喜欢加入黑社会?”接着明明的父母还结合明明平时喜欢看的带有黑社会成员制造恐怖和流血事件的片段和场面的动画片进行具体生动的解释和描述。另外,明明的父亲还给明明解释了什么叫“炸药包”及其炸药的作用与危害;形象地描述了“全没了”的恐怖场景。明明听了他父亲的这一番关于“‘黑社会’、 ‘炸药包’和‘全没了’的阐释和具体形象的描述,脸上露出了害怕的神情,摇着小脑袋,用一种紧张和恐惧的声调回答到:“爸爸,我不加入黑社会,我害怕黑社会!我也害怕炸药包。”接着明明的父亲又问到:“你还想唱那些歌了吗?”明明迅速接过话头:“爸爸,我以后不唱了!唱这东西太丑了!”
说来也真奏效,这事已经过去数年了,明明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唱过这些灰俗的歌谣。
由上述故事引发的思考:
家庭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随便的,是无任何捷径可走的。谁若想通过简单的途径把小孩教育好,那只能是白日做梦。因为父母的工作对象是人,而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是有着独特的生活背景、独立的情感、独立的思维、独立的人格的活生生的人。这就注定了家庭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明明的父母首次听见明明哼唱灰色童谣时,感到惊讶和恐慌。首先采用的是“威吓”和“封堵”的拙招。但最终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这时,明明的父母开始仔细分析其原因,努力寻找更科学、更适合明明的年龄特征的解决办法。当明明的父母想到明明还处于幼儿期,由于经验、知识的缺乏,对世事和现实问题的理解有限,有的问题和知识压根儿就丝毫不懂,一切都是懵懵懂懂的。平时在他们身上表露出的问题,如明明的行为,大多是无心无意的,有的纯粹是感到好玩、好奇,模仿着其他的孩子胡闹的。作为父母,对待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问题,若单纯的用“恐吓”和“堵压”的办法来解决显然是不科学的,一定是无效的。“恐吓”和“堵压”弊大于利。它会使孩子养成胆小怕事的性格,最终影响孩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个性的养成,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为此,明明的父母发现用“威吓”和“堵压”的办法无效时,就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从孩子的年龄特征着手,以此为突破口,寻求科学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于孩子根本不懂这灰色童谣的意思,他哼唱灰色童谣纯粹是鹦鹉学舌、模仿着其他孩子随口而出罢了。正是因为这样,孩子才对此童谣津津乐道、成了口头禅。如果孩子懂得了这灰色童谣的意思,相信孩子一定不会将其时刻挂在嘴上。于是,明明的父母豁然开朗了,决定将这些灰色童谣一字一句的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明白这些童谣的意思是什么,使其对这些童谣产生厌恶感,让孩子明了哼唱这样的低级庸俗的童谣是多么难听、多么丢丑的行为,最终达到孩子自觉的抵制这些不健康的东西的目的。后来终于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家庭教育的方法不仅具有科学性,同时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如,当明明的父母发现用“威吓”和“堵压”的办法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时,他们并没有气馁,并没有丧失信心。而是不断的想办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症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探寻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不断的思考、尝试和观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明明的父母终究分析得出了一条解决孩子问题的路子,且最终达到了理想的目的。
上述故事还告诉我们,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那些企图借助捷径在一夜之间就能将孩子培养教育好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错误的。因为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要注意方法和策略的。而且这些方法和策略又是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的,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和生活成长背景。在他们的经验和生活世界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和水平。因此是没有一把万能钥匙可以去打开那些具有不同年龄和经验的孩子的心灵之门的。我们唯有的办法就是酝酿、寻找具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那些企图通过捷径和套公式来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的想法和做法,是荒唐可笑的,是极其不现实的。
另外,上述故事还使我们想到,少年儿童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天性。作为父母要理解孩子的这些天性,要细心的呵护孩子的这些天性。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既不能无动于衷,又不能大惊小怪、惊慌失措。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去全面、深刻的分析其对策,进行耐心的、持之以恒的思想教育工作。这是唯一的出路,除此别无他法。作为父母,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尊重了孩子的人格和天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发生在子女身上的各种问题。子女才能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才能步入健康化的轨道。
- 上一篇: 妈妈怎样自检宝宝的视力?
- 下一篇: 如何应对孩子的大哭大闹